2007-01-23:
据传:AB股两年内难合并 吸纳外汇B股战略地位望提升
当投资者还在津津乐道地回味着2006年A股指数130%涨幅的时候,此前温和上涨的B股在本月中旬开始‘井喷’。与以往类似,此次刺激B股爆发的因素与B股市场未来政策导向相关。一个关于B股即将改革的传闻引来了市场的大幅波动,之后中国证监会立刻有官员辟谣,否认这则消息。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A股和B股迟迟不能合并无碍B股战略地位的提升。商报记者齐晓彤
一两年内不会合并
1月11日及其随后的两个交易日,上证B股指数分别上涨了7.19%、3.84%和6.90%。深证B股指数分别上涨了3.91%、1.2%和5.42%。上上周末的市场传言是B股将与牛气冲天的A股合并,虽然监管机构对此已经否认,但是投资者对B股的热情丝毫没有冷却。
实际上,2006年以来B股也是一路上涨,只是其光芒被A股掩盖。股权分置改革后A股‘井喷’,封闭式基金改革后二级市场价格逐渐向净值回归,在股改和基改的示范效应下,投资者已经意识到,高折价率的B股价格迟早会向A股价格靠拢。
然而,近日记者在同证券交易所资深人士探讨启动B股改革的恰当时机问题时,得到的答覆是非常肯定:‘A股B股一两年内不会合并的。’
B股边缘化严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伴随A股和H股的快速发展,B股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小,目前只相当于A股的3%左右。
这样一个被严重边缘化的市场,似乎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管理层否认的态度如此坚决,迟迟不推出A、B股合并等解决方案,是否有更高战略层面的考虑,值得思考。
回顾2001年2月19日B股对境内投资者开放的政策背景,管理层激活B股的用意非常清晰,境内居民看到A股B股的巨大价差,将大笔的外汇投入其中,结果却是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批撤出。
分析其中原因,表象上无外乎A股的泡沫严重,B股被连带高估。深层原因乃B股市场的设立初衷,是外汇管制时期的权宜之计。设计者、投资人双方都缺乏长远的规划,于是大额的长期资本不肯介入,即使介入也无法藉助良好的流通性顺利撤出。大型的优质公司迫于B股整体规模的限制,也不会面向这样的市场融资。B股市场在尴尬中日渐衰微。
合并时机不成熟
国海B股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目前A股B股合并的时机并不成熟,与A股市场相比,B股市场的份额太小,对大盘的影响微乎其微,解决B股问题的迫切性不高,相对迫切的是很多金融创新马上要做,比如推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恰当的时机是A股B股价格自然接轨的时候。
然而一个日渐衰微的B股市场,却在创立之后孕育了一批优质蓝筹公司,包括中集、张裕、杭汽轮、万科、振华港机这样的世界级蓝筹公司,这些优质公司的生存状态良好,B股股份能够吸纳一定的外汇存量。
有助纾缓汇储上升压力
收紧人民币流动性的巨大压力,使得B股市场蓄水池的战略地位变得空前重要,扩大蓄水池的容量,将目前不足两百亿美元市值的容量扩大到一千亿甚至两千亿美元,吸引外汇来买卖B股,客观上能够起到分流一部分外汇的作用,纾缓外汇储备上升期的压力。而A股B股的合并意味着外汇蓄水池的消失,进一步加大央行收紧流动性的压力。
新近出台个人购汇额度扩大到5万美元的政策,是否能够被解读为B股市场再融资解冻、扩大外汇蓄水池的先期信号,有待时间验证。这个政策有助于促使境内投资人认真审视各种外汇投资产品,外汇期货的风险极大,参与港股投资必须藉助QDII,而对于熟悉本国公司情况的境内居民来讲,B股是最为直接便利、风险控制相对容易的品种,A股市场股改前后融资功能的天壤之别,也为B股市场恢复融资功能树立了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