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3 中国导弹射程范围与美俄详细对比
西方最新对DF-31的射程估计为7250千米,DF-31A的射程估计为11270千米
中国研制的热核弹头仅比美国的W88稍大。
早期西方数据中,东风三十一的载荷为700千克,尽管该数字迄今仍被部分引用,但当时与之匹配的弹体重量是20吨,仅仅是实际情况的一半。以东风三十一/甲的
技术水准,在重量接近SS-27白杨M(47.2吨)的情况下,不可能仅具备其60%的载荷。因此在较晚的数据中,一般给出来的都是1000-1750千克载荷。
MIRV(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就是一枚导弹可以搭载多个核弹头攻击位置不同的目标
东风31是我国首种远程固体弹道导弹,作为国内第二代战略武器,应用了许多新技术。与其前辈东风5洲际导弹相比,东风31在体积、打击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
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突破,部分性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显而易见,东风三十一系列将成为我国核武库的中流砥柱。
在阅兵式上展出的东风三十一/甲仍然采用牵引-发射车分离的方式。根据西方报道,牵引车的型号是8×8型HY4330半挂牵引车(1999年开始研制,2000年6月完成
试制,主要用于牵引DF31A型导弹发射车。但实际上我国已经成功应用了运输、安装、发射一体的TEL(Transporter Erector
Launcher )车辆。半挂牵引车的缺
陷在于只能局限在公路上使用,而无法实现越野,生存能力有限。TEL的使用则代表获得了真正的机动生存性能。并且我国的TEL设计参照了美国Midgetman侏儒的一
体发射车,避免了俄罗斯白杨TEL容易翻车的毛病。
参加红场阅兵的白杨-M洲际导弹,该弹是俄本世纪中期前的主要核打击力量。
东风31是我国首种远程固体弹道导弹,作为国内第二代战略武器,应用了许多新技术。与其前辈东风5洲际导弹相比,东风31在体积、打击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
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突破,部分性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显而易见,东风三十一系列将成为我国核武库的中流砥柱。
东风三十一甲型洲际弹道导弹与美俄同类洲际弹道导弹的性能对比
东风31是我国首种远程固体弹道导弹,作为国内第二代战略武器,应用了许多新技术。与其前辈东风5洲际导弹相比,东风31在体积、打击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
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突破,部分性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显而易见,东风三十一系列将成为我国核武库的中流砥柱。
中国系列导弹与国外导弹对比
去年,在中俄联合演习中首次亮相的AFT-10光纤制导远程反坦克导弹曾引起媒体和军迷的广泛关注。如今,这种导弹的正式型号被命名为"红箭-10"反坦克导弹,
并出现在了"9.3"抗战阅兵的预演方阵中,那么,这款导弹的性能究竟如何,与国外同类型导弹相比到底孰强孰弱,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一番。
红箭-10反坦克导弹是我国近年来装备的远程多用途导弹,该导弹采用光纤制导,人在回路中控制,车内有两个操纵台可同时控制两枚导弹。导弹射程10公里以上,
采用攻顶模式可以有效摧毁任何现役主战坦克,也可以用于攻击各类射程内的战场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亮相的该行车右侧车体前部安装了一个疑似毫米波雷达
天线的装置,可能是一种新的战场观察手段,以便导弹攻击车载光学设备作用范围之外的目标。该型发射车已经装备了我军部分集团军属反坦克导弹旅,替代了原装
备这些部队的红箭-9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中国红箭-9反坦克导弹
与红箭-9反坦克导弹相比,红箭-10反坦克导弹有两点提升最为显着,一是导弹的射程大大提高,从红箭-9的5公里,一跃至10公里,增加了一倍的距离,这在当
下反坦克作战中的优势非常大。如今的主战坦克大多配有炮射导弹,攻击距离从以往的2000-2500米提升至4-5公里,现有反坦克导弹的射程已经处于坦克打击的范围
之内,再加上一般车载式反坦克导弹都没有重型防护,一旦被敌方坦克发现基本只有死路一条,猎手与猎物的关系很可能急速反转。而现在红箭-10反坦克导弹的射程
已经达到了10公里,这就大大增加了反坦克小组成员的安全性,而且10公里的射程也超过了一些武装直升机所携带的反坦克导弹的射程,这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反坦克
小组的生存能力,同时也使得反坦克小组具有了反直升机的潜力,这点将在下面进一步说明。
中国红箭9反坦克导弹
德国的“独眼巨人”光纤制导导弹
红箭-10较之红箭-9的第二个提升,便是制导方式由红箭-9的激光指令传输制导转变为了光纤制导。虽然激光制导的精度较高,但也有一定的劣势,那就是不能
在复杂的气象条件下使用,云雾雨雪都会严重影响激光传播,烟雾、水幕、沙尘都会衰减激光能量,影响其正常使用。而光纤传输的信息量大、频带宽、功耗低、自
身辐射极小,所以光纤制导导弹的目标识别能力、精度、抗干扰性等都比激光制导有一定的优势,这也是国内外不遗余力研制光纤制导导弹的原因。除此以外,光纤
指导还赋予了导弹一定的防空能力,以德国下马“独眼巨人”导弹为例,其飞行速度150米/秒(搜索时)和250米/秒(攻击时),最大过载15G,可用于攻击敌方装甲
车辆、直升机、固定翼反潜巡逻机等目标。不难看出,解放军可以在红箭-10的基础上,研发一种防空/反坦克兼具的多用途导弹。
德国的“独眼巨人”光纤制导导弹
除了在前文中提到的德国以外,还有一些国家也曾经研制或已经列装了光纤指导的反坦克导弹,这其中就包括美国、以色列、日本这四个国家。
美国车载EFOGM光纤制导导弹
首先来看看美国,1995年,雷锡恩公司赢得一项价值91.1百万美元的增强光纤制导导弹系统演示合同,提供8套发射装置(每套包括1辆装有8根发射导轨的悍马
车)、2辆排长指挥车和34枚导弹(XMGM-157B)。另外,在1998~2000年为101空降师进行扩展用户鉴定(EUE)提供所需的4套发射装置、1辆排长指挥车和266枚导弹。
在扩展用户鉴定完成后决定是否进入小批量初始生产阶段。EFOGM是一种安装在悍马车上的远程导弹系统,可对付15km以远装甲车、直升机和静止目标。该系统包括
发射装置(安装在改进型重型悍马车上),发射装置包括射手控制台、导弹发射控制器、导引头图像监视器和战斗指挥计算机显示器。而时至今日,这个项目似乎也
同“十字军”自行火炮、瞄准线反坦克导弹等项目一样,被美军悄无声息的所砍掉了。这也不能说明美国不重视光纤制导导弹的研制,毕竟美国的陆航部队太过于
强大,陆军项目被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日本“重马特”多用途导弹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邻国日本。日本虽然是二战的战败国,但其工业实力,尤其是军工实力绝对不能小视。作为世界上首款投入服役的光纤制导导弹,日
本96式“重马特”反坦克导弹当时可谓风光无限,这款导弹比红箭-10早了近20年,日本精密工业的领先程度可见一斑。96式“重马特”多用途导弹采用光纤/红外图
像引导方式。光纤传输制导技术采用光纤作为目标数据传输介质,数据信号在光纤密封的通道内传递,导弹不向空间辐射电磁波,弹体上没有信标源,所以使新“重
马特”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
它在发射前无需精确识别并追踪目标,能够盲射攻击不在瞄准线上的目标,还可在飞行过程中更换目标,且能精确地选择弹着点。从理论上说,该导弹没有作战
距离的限制,它的攻击命中率与攻击距离无关,所以使新“重马特”的最大射程可达8000米。由于操作者在导弹的整个飞行过程中无需持续瞄准,因此,射手的战
场生存率得到了保证,而且如果选择发射后不管的模式,射手可快速转换攻击目标,大大提高了战斗效率。
日本“重马特”多用途导弹
以色列的“长钉”导弹已经被韩国引进
“长钉”是以色列20世纪末期自行研制发展的第四代反坦克制导武器。“长钉”堪称是现今世界一流的反坦克导弹,它集前三代产品优点于一身,在众多反坦克
武器中已赢得一席之地。
可以说,目前最有名的光纤制导导弹就属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的长钉-LR、长钉-ER导弹。这两款导弹组成原理、模式与红箭-10导弹一致,不过射程比红箭-10短,
长钉-LR最大有效射程是4公里,长钉-ER是8公里。长钉-LR除了可以打击坦克和装甲车外,还可以打击低空飞行目标,比如直升机。
韩国引进的以色列的“长钉”导弹
而长钉-ER则在战斗模式中新增了发射/控制模式(Fire and
Steer),在导弹发射前不需要锁定目标,飞行员可以在发射后再进行目标选择,并控制导弹攻击目标最易受攻击的部位,或者切换到发射后不管模式。因此,“长钉”
系列反坦克导弹不仅适合全面战争,而且尤其适用于当今低烈度冲突。
让我们再回到红箭-10反坦克导弹,与上述几个国家的光纤指导导弹相比,红箭-10还是具有很大优势的。美德两国不比多少,其光纤制导导弹已经夭折,无论技
术再怎么先进也是镜中花、水中月。而日本的96式“重马特”导弹服役已经近20年,而中国的红箭-10则是近几年才定型装备部队的,技术的更新换代应该毫无疑问。
唯一可圈可点的是以色列的“长钉”系列反坦克导弹,但考虑到“长钉”系列已经进行了数次改造升级,而红箭-10不过是基本型,那么日后的升级工作也必将
经行,所以以色列的“长钉”并未占有太多的优势。而红箭-10在射程方面已经是上述几种导弹之中最远的,不要小看这两公里的距离,在战场上很可能就会决定一
个反坦克车组的生死。至于红箭-10的威力,以红箭-9的数据为例,其静破甲垂直穿透厚度可达1200毫米,并可击穿携带标准反应装甲的320毫米/68°的均质装甲
钢靶,这一穿甲能力可以摧毁世界上任何现役主战坦克。
红箭-10的穿甲数据虽然没有曝光,但相比红箭-9而言肯定只高不低,再加上攻顶模式,对现在各国的所有主战坦克而言,都可以做到“一击必杀”。可以说,
红箭-10反坦克导弹的列装,必将使中国在反装甲领域更上一层楼,甚至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话说“大杀器”:大阅兵看中国新型弹道导弹
9.3大阅兵中,中国新一代弹道导弹极其引人注目,做为镇国之“大杀器”,无论是洲际核导弹,还是中短程常规弹道导弹,都是大国的终极威慑力量,从1984年
国庆阅兵起,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弹道导弹的展示,而从此次大阅兵所展示的系列东风弹道导弹来看,不仅射程涵盖齐全,各司其职,而且精度更高,甚至可以打击
航母等移动目标,并采用可变弹道和假弹头突防应对反导系统,30年间,中国弹道导弹的发展从中清晰可见。
可能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与以往阅兵不同,这次阅兵新型导弹型号都清楚写在弹体上,一些传闻中的型号,国外以往都要靠间谍卫星拍摄的图片或网络传出的
模糊影像知晓存在,现在就大大方方地隆隆驶过长安街,随便你通过图片怎么研判,它就在这里,这确实是实力增强后的自信表现,实力不足才让你猜。
解放军大量装备的DF15B导弹
DF-21D的亮相,既在预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做为世界上第一款反舰弹道导弹,威名早已在外,这是海洋霸主航母面对的第一种无法防御的武器。来自天顶的攻
击弹道,无论是防空导弹还是速射炮,甚至未来的激光防御系统都无法阻止那致命的一击。关于DF-21D射程有多远?有没有试射成功?有没有正式入役?外界一直都
在研判,而此次阅兵参阅装备必须是已服役形成战斗力的,该型号状态一目了然。
DF-21D存贮状态外观与DF-21几乎一样,区别在于末制导系统,DF-21是我国第一款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实际上是潜射“巨浪-1”导弹的陆射改型,1991年6月
服役,取代射程相仿的DF-3液体燃料导弹,液体弹道导弹发射之前燃料加注时间长达2到3小时,而固体燃料导弹只需15分钟准备,起竖即可发射。
从公开资料可以看出,DF-21导弹最大射程3100公里,可携带一枚600公斤核弹头,最新改进型精度达50米,再入大气层速度10马赫。
而DF-21D反舰弹道导弹,当然不是采用核弹头,而是携带500公斤级常规高爆弹头,从天顶再入大气层攻击舰船,其难点在于必须能够攻击移动目标,而且必须
达到10米左右的攻击精度,加上突破热障后的主动寻的雷达开启等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外界一直在猜测DF-21D是否仍只是一种虚幻的威慑。但早有传闻,早
在2012年,DF-21D就成功击沉一艘旧科考船。
DF-21D的服役,彻底改变了航母时代的海战规则,甚至美国有海军专家因此建议停止航母的建造,正如半个多世纪前,航母对战列舰的终结一样,一个伟大的时
代结束了。
DF-21D显然也不是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最终型号,甚至国外专家判断,它只是一个简化型号,3000公里左右的射程,并不能达到从中国内陆发射控制远海的目的,
中国需要更远射程的反舰弹道导弹,而这次大阅兵中,很多人也是第一次知道DF-26的存在。
亮相阅兵式上的东风26导弹
DF-26的介绍中,明确提到反舰攻击能力,这种射程可能达到5000公里的固体燃料中远程导弹,衔接了DF-21和DF-31,DF-41之间的射程,取代了老旧的DF-4,
在军迷中,素有“关岛速递”的别称,而只要作战体系中的侦察信息能力能够达到,采用与DF-21D同样的末制导系统,形成反舰攻击能力是理所当然,从这方面看,
我们更应看到我国的信息作战体系作战能力的飞速发展,离开这一点,无法侦察到航母舰船的位置,显然无法进行攻击。
这次展示的DF-16也是首次公开展示,取代了以往的DF-11和DF-15搭档,DF-16比DF-15更加粗壮,射程达1000公里到1500公里,据信采用多弹头,但又不是分
导式多弹头,技术难度相对低,用于打击一个目标,增加敌方反导压力。DF-16的外形独具一格,俗称“大号子弹”。
至于DF-15B,弹头上的小尖翼自然使人联想到当年赫赫有名的“潘兴2”,这也是它具有高打击精度的特征,与俄罗斯著名的“伊斯坎德尔”战役战术导弹齐名
。DF-15B其实与DF-15已经不是一种导弹,外形上就完全不同了。
先进的洲际DF-31及DF-41本次均没有出场,倒是老式的DF-5B压轴,其亮点是3枚分导式多弹头,做为30年来,真正具有全球打击能力的DF-5,虽然已是垂暮,
但必定是老兵不死,此次参加阅兵,与抗战老兵出场意义相同,他们都曾是卫国中坚,重任已经交在新一代手中,掌声响起,敬一个庄重的军礼,传承一个民族的
勇气,顽强和对和平的守望!
【相关阅读】
红旗-9完胜美国爱国者:土若放弃必定后悔
外媒称,7月29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就任后首次访华,陪同此次国事访问的还包括一个由100多人组成的经济代表团。埃尔多安总统继去年8月份就任以来,
排除美国、俄罗斯、西欧等其他主要国家,率先访问了中国,这也得益于中国积极开展的外交攻势。
当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欢迎仪式,隆重接待了埃尔多安总统一行。
红旗-9
韩国《中央日报》网站7月30日报道称,习近平此次最大目的莫过于促成土耳其签订购买中国型导弹防御系统“红旗9”协议。最初,
按照计划中国向土耳其出
售12套“红旗9”,预算金额为40亿美元(1美元约合6.2元人民币——本网注)。
土耳其一直积极促进引进导弹防御系统。2013年,其通过竞标将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CPMIEC)作为自己优先协商的对象。但此计划遭到了美国等北约成员
国的反对,至今未能正式签约。西方国家之所以反对,是因为担心北约武器体系的相关信息会由此原封不动地流向中国。
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
报道称,作为北约的成员国,若土耳其引进红旗系统,则需与北约的飞机、防空雷达实现连接操作。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北约成员国一直要求土耳其引入由美国
或欧洲生产的防空系统。
然而,站在土耳其的立场上来看,中国的红旗系统在性能上与美国产PAC3相近,而费用则节省了30%左右,不失为一个绝佳的选择。此外,伴随着红旗的引入,
中国还将向土耳其追加提供各种经济合作的机会,这也是土耳其无法舍弃与中国签约的原因之一。
过去,土耳其一直积极想要加入欧盟,但近来却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持续强化自己与中国的合作。
美国PAC3
2010年,土耳其与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成为由中国、俄罗斯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SCO)的对话伙伴。此外,土耳其在核电站建设、高铁等方面也开始与
中国合作。
报道称,从中国的角度出发,红旗的成功出口,将成为中国在国际武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良好契机。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
去年8月,中国公开了命中80千米远目标的试验场面,展现出中国武器的优越性能,以及积极促成其出口的努力。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称,“埃尔多安
总统对采购红旗9持积极态度”, 不掩期待之情。
中 国 导 弹 大 全
巡航式导弹是依靠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和弹翼的气动升力,主要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曾被称为飞航式导弹。它可从地面、水面或水下发射,攻击地面,
水面固定目标或移动目标。
世界上第一枚巡航式导弹是德国的V─1飞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向英国发射了10500枚V─1飞弹,但落在]英国本土的只有约3200枚。战后,美、苏借
鉴V─1的技术,分别研制了本国的第一代巡航导弹,它们大都比较笨重、体积大、速度慢、飞行高度高、命中精度低,机动性差,易被对方发现和拦截。但大都装备
了核弹头。
70年代后,诞生了以美国的“战斧”式为赌注高性能新型巡航导弹,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雷达波有效反射面小,可超低空机动飞行,不易被发现和拦截,既能
在地面、空中发射,又可从水面、水下发射,命中精度高,既能核装药又可常规装药。1991年渡海湾战争中,美国向伊拉克的重要目标发射了数百枚“战斧”式巡航
导弹,大都准确击中了目标。
巡航导弹是长距离的发射后不管型武器,它可以自己找到目标。与其它所有的炮兵部队相同的是,巡航导弹没有任何的近距离攻击或防御力,只能进行远程轰炸。
现代军事武器中最有效率的武器之一应该就是巡航导弹。AGM-86和战斧型巡航导弹都可以在几百英里外发射,以超低空飞行来避免雷达和其它侦测设施,然后以无比
的精确度击中战略目标。它们也可以用短程攻击的方式摧毁诸如舰船之类的战术目标。在此功能下,一枚价值一百万美元的巡航导弹可用来摧毁或重创一艘价值
8000万美元的战舰。此种多功能的武器可以由空中、海上、或是陆地上发射,而且丝毫不影响其效率。
解放军于1974年提出“发展远程精确打击”
的构想,30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此项目。同时又严格遵循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战略,平时隐藏实力,为未来战争做好充分准备,使外界长期以来很难全面评估
该项计划。虽然自行研制巡航导弹面临时间、金钱、技术上的诸多挑战,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会使中国真正提高自己的战略威慑能力。
早期的巡航导弹据信是由航天三院—海鹰电子机械技术研究院在“海鹰”-1和“海鹰”-2反舰导弹家族基础上设计的,后来又在“海鹰”-3(冲压式发动机)和
“海鹰”-4导弹基础上发展,但笨重的自动导航系统限制了导弹的精度和射程,因此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巡航导弹,只能说是中国在该领域的某种探索。
1977年,中国正式开始了一项代号为X-600的巡航导弹发展项目。1978年,与此项目配套的涡喷-11号发动机项目通过国家鉴定,转入正式生产。几年之后,中国在
80年代中期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专门研发巡航导弹。接着,导弹弹体的研制工作开始在该研究所紧锣密鼓地进行。据外界报道,90年代,一种被称为
“红鸟一号”的巡航导弹试射成功。它在外形上类似于俄罗斯的Kh-55,弹体中部有两个可折叠平直弹翼,尾部为可折叠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舵安装在水平尾翼上;
发动机安装在导弹后部上方,进气口在弹体下方;导弹长6.4米,直径520毫米,发射重量约1400千克。按此外形设计,估计战斗部重量约300到
400千克。中继制导
为惯性导航方式以及地形匹配制导和GPS修正;终端制导方式据信是地形匹配制导,通过电视摄像机观察目标并修正弹着点;巡航高度大约
20米,由无线电高度表控制。2000年6月~7月,中国又首次试射一种称为“红鸟”-2B的空射型巡航导弹,射程达到1500~2000千米。外媒还报道中国正在研发中
的“红鸟”-3射程增加到了2500千米。
中国台湾的《中国时报》引述美国《华盛顿时报》报导,据对中国军队熟悉的美国军事专家称,近几年大陆在发展巡航导弹上略见斩获。西方人士指出,中国发展巡
航导弹的过程与其他国家不同,先从陆射跨越到水上和潜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早具备从水下发射弹道导弹的能力,但因空中运载平台太弱,以致于最后才轮到研制
空射型巡航导弹。
外电称,中国试射的空射型巡航导弹由一架轰-6轰炸机挂载发射。目前中国最新型战机是“飞豹”战斗轰炸机,配属在海军航空兵,它挂载的武器以反舰巡航导
弹“鹰击”-81和“鹰击”-82为主,估计不具备发射对陆巡航导弹的能力。西方专家判断这可能与该机和其它新机种不宜做过多或其他新的尝试有关,而以成熟的
轰-6为试验平台是稳当的做法。但从最新公开的有关歼轰-7A的模型照片来看,该机左右机翼各挂一枚两侧进气的巡航导弹,导弹具体型号不得而知。2003年3月3日,
中国空军证实,根据中国军队“最好的防御就是实施有效进攻”的战略,中国已对其轰炸机进行了改进,使之能携带巡航导弹,一旦台湾宣布独立可立即执行“点穴”
式攻击任务。
除了对陆攻击的巡航导弹外,中国早已装备了多种其它用途的巡航导弹。2002年
11月珠海航展上,中国展示了一架挂载4枚“鹰击”-83反舰巡航导弹的轰-6D。而
歼轰-7A虽不清楚是否会装备对陆巡航导弹,但可以确定的是必将挂载
“鹰击”-83和自行研制的“鹰击”-91P。据称,后者是俄罗斯Zvezda设计局和中国合作的
结晶,采用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为动力。中国曾自行研制过以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导弹,如C-101和C-301,但都存在若干缺陷,而“鹰击”-91P的生产将使中国的
导弹研制生产能力前进一大步。2003年
2月的《参考消息》报道,美国情报官员称中国一架歼轰-7于2002年11月初在渤海北部上空发射了一枚“鹰击”-83反舰巡
航导弹,让人吃惊的是,导弹射程超出美国人估计的120千米,达到250千米。可以想象,当偷偷监控试验的美国专家看见导弹飞过了120千米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时,
其脑袋上会冒出多少冷汗珠……该弹具备在飞行中接收目标信息和超音速飞行的能力,使中国海军拥有了能对美国先进防御系统实施超视距攻击的新式武器。“鹰击”
-83与大航程歼轰-7的结合,使目前仍大量依赖旧式舰艇的中国海军多了一张新的王牌,可以较好地完成军事威慑和远程打击等多种任务。
外电称,“红鸟”是集俄罗斯Kh-55、美国“战斧”和以色列导弹技术之大成。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由于西方的武器禁运,中国转而向俄罗斯购买所需的大量武
器装备。北京的军事专家透露,中国的导弹技术师承前苏联,至今仍无法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如中国引进SS-N-22“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就是为反击美军航母作
准备。大陆发展武器的基本格局是立足本国生产的同时,为解燃眉之急从国外进口急需的武器。
另据报道,中国进口了俄Kh-55A/B型导弹的出口型号—— Kh-65SE空射巡航导弹,并由此接触到了有着西方水准的导弹导航、制导系统、弹体隐形设计、先进小型喷
气发动机技术……这无疑对中国自行研制的项目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中国如果真有空射型巡航导弹,也在很大程度上有Kh-55A/B导弹的影子。此外,俄还
向中国出口了SS-N-22“日炙”的空射型,该弹射程250千米,弹头重200千克,能进行10G的转弯,以2马赫的高速攻击敌舰,连“宙斯盾”对其也只有有限的防御
能力。
据称,中国还和以色列TAAS公司共同研制了DELILAH型反辐射巡航导弹,该弹射程400千米,弹头重54千克,能够摧毁台湾的导弹防御阵地和早期预警雷达。
据外界猜测,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多个巡航导弹的研发计划初具眉目,并且海军和空军的战术和战略巡航导弹可能都已进入使用或研制的最后阶段。中国可能研发
成功的巡航导弹有以下几种:
一、“C-802 SLAM”海军战术巡航导弹
中国自制并服役的第一种巡航导弹就是以海军现役的C-802型反舰导弹为基础改良而来的舰载对地巡航导弹,发展过程同美国改装“鱼叉”为对地导弹类似。C-802
SLAM的射程大约为300千米,配备惯性加GPS制导、终段红外线或电视辅助的复合导引方式,导弹尺寸比原型略长,采用了新型火箭助推剂。不过该型导弹的射程和杀
伤力都略显不足,因此部署的数目应该不会很多。
二、海军“鹰击-62”超音速对地(舰)巡航导弹
“鹰击-62”(YJ-62)可以说是介于战略与战术任务之间的一种巡航导弹,其射程为580千米。它主要是针对美国对台海事务可能作出的武装干预而研制的,其任务
定义为,需要时吓阻美航母战斗群进入台湾海峡;吓阻无效后,从航母防卫圈之外发射将其击沉。另外导弹也有对地的能力。同第一代的C- 802
SLAM相比,YJ-62是
专门设计打造的远程战术巡航导弹。目前,已知的载具有“汉”级SSN和“宋”级SSK潜艇。
三、“CTF-1”海军战略巡航导弹
另一种专供海军使用的巡航导弹是“CTF-1”远程战略巡航导弹,性能接近“战斧”。预计装备在“旅海”级驱逐舰和新型潜艇上。近期台海局势再度紧张,大陆有
背景人士放出风声,中国已经研制成功一型类似美制“战斧”的远射程巡航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地形匹配、GPS等联合导引方式,精度可达5米!据称,试验中该型
导弹的小型涡扇发动机空中点火可靠性较差,射程只有1200千米。但现已传闻该导弹已经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且射程达到了2000千米,其项目进展速度让世人惊
讶!
由于各方报道的中国巡航导弹型号,代号不一,CTF-1有可能就是盛传已久的“鹰击-91”的舰载型。考克斯的报告曾提到中国“窃取”了“战斧”的小型喷气发动
机技术,用以研制国产“新型远程空面(舰)巡航导弹”,内部代号“鹰击-91”(YJ-91)。
四、“达利拉”改良型反辐射巡航导弹
1995年,中国投资委托以色列研发了一种由远程无人反雷达机改良而成的空射型巡航导弹。基本型的“达利拉”(Delilah)射程为370千米,最大误差在90米左右;
而改良后的巡航导弹弹体放大,装有450千克的高爆战斗部,射程略增到400千米,可能保持了反辐射的功能,是未来摧毁台湾“强网”的有力杀手。报道称,中以的
合作一直在继续,但目前没有正式或非正式声明证实中国已经接收达利拉反辐射巡航导弹。而TAAS公司在1995年开始为新型达利拉导弹研究一种深侵彻弹头。
达利拉巡航导弹是以色列根据诺思罗普公司的MQM-74靶机研制的,并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以色列部队服役,其动力系统为威廉斯公司生产的J400-WR一410发动机
,推力77公斤。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和空射巡航导弹也是由威廉斯公司生产的更大型发动机提供动力。解放军通过向达利拉导弹的研制提供资金,从而在巡航导弹技
术研制方面有所收获。
五、空军“长风”(红鸟)型空射战术巡航导弹
根据台湾“国防部”的说法,中国二炮部队已于1996年底在兰州军区的双子城陆军武器实验基地成立了全军首支巡航导弹部队。该部队装备了一种叫“长风”的自制
巡航导弹,射程580千米,曾经在一次西北戈壁空军大演习的战斗序列中首次出现,“形成了战斗力”。这就是中国空军装备的第一种空射巡航导弹,即中国版的Kh-
65SE型巡航导弹(Kh-65SE是俄国自己装备的Kh-55巡航导弹的出口型)。装备“长风”巡航导弹以后,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空射型巡航导弹的国家。
六、空军新一代“隐身超音速战略巡航导弹”
速度慢、易遭拦截是目前巡航导弹的最大不足,针对巡航导弹而研制的防空系统可谓是“层出不穷”。超音速甚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研发已经引起了各军事强国的
高度重视,美国就在同时发展廉价的超音速巡航导弹和高超音速巡航导弹,以期在本世纪初仍能保持有效的军事技术优势。中国在高技术领域向来不甘落人之后,
但是缺少这方面的技术储备,自行发展缓慢。而俄罗斯在高超音速载具和火箭发动机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苦于没有资金,眼睁睁地看着美国在这一领域赶超,
心里想必一定不好受。鉴于中俄目前的亲密伙伴关系,于是有人推测:中俄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潜力可能远在现有装备交易之上。据美国接近五角大楼的消息人士
披露,中俄正在俄制新型空射巡航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其改良型,改良后的导弹使用冲压发动机,飞行速度在3马赫以上,最大射程为3000千米,外形采用了隐身设计,
具有强大的突防能力。该型导弹起始时间不详,美军预计2005年可以量产服役,可能装备新研制的轰炸机和歼轰-7改良型。
从以上多型号多批次的国产巡航导弹可以看出,中国已在这方面投入巨大资源和努力,俨然把巡航导弹视为了打赢高科技局部战争的重要手段。可以想见,在未来
不论是用非和平手段统一祖国还是在保卫南海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巡航导弹都将全程参与,并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决定战争胜负的作用。
反舰导弹
反舰导弹是打击水瓦舰艇的导弹,可由水面舰艇、潜艇、飞机、直升机发射和从岸边的导弹阵地发射。反舰导弹射程近的约15公里,最远的可达500公里,是目前对舰
作战的主要武器。
反舰导弹所用的动力装置因射程而异。近程的多数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在40公里以上的中、远程导弹几乎都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加固体助推火箭。导弹的飞行
速度绝大多数是亚音速,即0.7~0.9马赫。导弹的制导方式有多种,从导弹发射到飞行中段一般采用惯性制导或自动驾驶仪制导、指令制导、波束制导;飞行末段采用
主动雷达、被动雷达、红外、电视、激光寻的制导,或者其中两种制导方式组合的复合制导。复合制导的优点是抗干扰性好,当一种制导方式被干扰时可改用另一种。
因受地球曲面的影响,舰载雷达的作用距离不超过40公里,因此,使用中、远程反舰导弹需有飞机、直升机、无人机或其他舰艇提供目标信息,以修正中段制导,否
则弹上的末制导系统将捕获不到目标。反舰导弹的战斗部有半穿甲型、聚能穿甲型和爆破型三种,而且威力都比较大。半穿甲战斗部重100~230
公斤,穿透舰体以后
在内部爆炸,有较大的破坏力;聚能穿甲战斗部重量在500~1000公斤,可穿透大型战舰的厚装甲;爆破战斗部适合于攻击壳体较薄的快艇一类目标。导弹的命中部位以
越靠近水线越好,这样容易将敌舰击沉。反舰导弹大多数可掠海飞行,即导弹起飞后,先爬升到一定高度,然后下降到离海面
10~50米高度作巡航飞行,末段飞行高
度再降至2~7米。飞机发射的反舰导弹末段有的也采用大攻角俯冲攻击目标。为了提高反舰导弹的突防能力,在战术上可采用先敌发现、隐蔽发射、饱和攻击等方式
;在技术上可采用尽可能低的掠海飞行弹道、减小导弹的雷达反射面和采用抗干扰的末制导系统等。
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是增加导弹射程,改进末制导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用全球定位系统为中、远程导弹提供中段制导修正,发展新一代超音速反舰导弹等。
世界上最早的舰艇导弹是苏联于50年代中期装备军队的SS─N─1型导弹,它是大型舰舰,可携带常规弹头或核弹头,核弹头当量为1000吨级,主要用于攻击航空母
舰等大型水上目标。但大多数舰舰导弹是中小型的。1967年10月21日,埃及使用“蚊子”级导弹快艇发射苏制SS─N─2“冥河”式舰舰导弹,击沉了以色列“埃
特拉”号驱逐舰。这是舰舰导弹击沉敌舰的首次战例。
1982年6月12日在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战争中,阿根廷发射岸基飞鱼(MM -
38)反舰导弹击中英国格拉摩根号导弹驱逐舰,还用机载飞鱼反舰导弹,击沉英国
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
|